暮春,是个令人伤感的字眼。因为关于春天的一场繁华,即将在这一段时间里落下帷幕。
所以,那些描写“暮春”的古诗词,也往往充满了凄凉和哀愁之味。
欧阳修: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;
李白:欲知怅别心易苦,向暮春风杨柳丝;
方回:不堪苦雨思晴日,肯为残花怨晚春;
陆游:一春常是雨和风,风雨晴时春已空;
日子不堪细数,情怀借诗同诉。
在本期,诗巷为大家带来的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一首“暮春诗”。
这首诗写尽了来自暮春时节的“愁滋味”,后两句尤其出彩,读后让人感慨万千。
春晚三首·其一
宋:范成大
阴阴垂柳闭朱门,一曲阑干一断魂。
手把青梅春已去,满城风雨怕黄昏。
范成大,字至能,一字幼元,晚号石湖居士,我国南宋时期的官员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
范成大学诗从江西诗派入手,后来又学习中晚唐时期的诗作,于其中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经验,也受到了如白居易等诸多诗人思想的熏陶,最终形成了自家风格。
范成大的诗比较平易浅显,于清新中透着几分妩媚。
就题材来讲,在范成大的诗作中,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占比要大一些,而他也成为宋朝最为著名的田园诗人。
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《春晚》乃范成大写于暮春时节,它没有详细的写作背景,但根据内容,倒是可以判断出它应是作者为官时期的作品。
诗的首句临摹出了一幅颜色鲜明的画面:阴阴垂柳闭朱门;浓密的杨柳掩映着红色的大门。
朱门,特指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。尽管这一词的出现为诗渲染上了几分奢华之气,但不得不说的是,它也同时为诗增添了亮丽的色彩,让诗的画面感变得明艳起来。
“阴阴垂柳”四个字将杨柳茂密而又婀娜的形象予以刻画;那么“杨柳”这一物象为画面带来的,则是清新的绿意和朦胧的浪漫之感。
杨柳与朱门,一红一绿,二者搭配在一起,随着色彩的鲜明晕染,画面的生动性也自然得以增强。
在首句中,作者的一个“闭”字用得尤为精妙,它不仅体现出了杨柳的繁茂特征,还体现出了朱门在杨柳的掩映下那种若隐若现的寂静感,可谓起到了诗眼的作用。
首句只出现了两个典型物象,也很及时地塑造了一个寂静的氛围。那么在接下来的承句中,作者则较为直接地做出了情感的表达:一曲阑干一断魂;每走过一曲栏杆,就会忍不住伤心一次。
“断魂”,最能体现伤感之意的一个词,它毫无保留地把作者的心情抒发出来。
“阑杆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承载凄凉情感的物象。所以它的出现,不但为诗带来了有效的画面感,而且还以间接的方式为诗增添了一定的情感色彩。
而通过对承句的品读,我们在体会到作者忧伤的心情的同时,也无不看到了作者孤单落寞的形象。
但是,导致作者“断魂”的具体原因又是什么呢?诗在承句中没有明说,我们来看后面的两句。
“手把青梅春已去,满城风雨怕黄昏”;手中拿着青梅,看着已经凋败的春色,在这满城风雨的日子里,最怕黄昏的到来。
后两句可以说是在承句的基础之上,将作者的形象刻画得更加清晰立体。
“春已去”三个字很好地回答了承句中的“断魂”,体现了诗中脉络的流畅性。
我们常说,绝句的后两句要在脉络保持流畅的情况下将内容宕开,再次燃起一个新的“点”来。
此诗的后两句就为我们做出了一次示范,喜欢格律诗写作的朋友不妨细心揣摩一下。
原来作者伤心的原因是因为春天的离去;诗在最后推出了主旨,也顺便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春天的离去令人伤感,这是作者继承句之后对情感的一次抒发;“满城风雨怕黄昏”又是作者继“春已去”之后对情感的再次抒发。
在一次又一次情感的抒发之下,诗中的凄凉之意与伤感之情就被浓郁化,从而使得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,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有力的感染。
“春已去”“怕黄昏”,皆承载着作者真实的内心情感,皆是作者对光阴易逝、生命易老的深深感叹。
犀利的情感字眼与生动的风景裁剪组合在一起,让此诗不但富有视觉上的欣赏价值,更是具备了生命上的思考价值,真的是非常出彩的两句妙笔。